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地质

  •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重点勘探领域及突破方向

    林会喜;张奎华;杨鑫;齐育楷;商丰凯;李超;李英强;孙炜;胡瀚文;刘玲;韩月卿;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石炭系—三叠系)埋深大、勘探程度低,油气勘探领域与突破方向尚不明确。通过分析已发现的油气藏,明确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沉积与成储条件,对重点勘探领域油气藏类型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解剖,进而预测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有利区带,指导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发育火山岩、砂砾岩、细砂岩等多种类型储集岩,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在整体致密背景下仍然存在物性相对较好的优质储层,不同层系均有甜点发育,但是有效储层发育机理有所差异。根据源储配置关系,研究区下组合形成邻源火山岩潜山油气藏、源内-近源风城组—上乌尔禾组地层超覆油气藏、源上百口泉组地层-岩性油气藏和远源中—上三叠统岩性油气藏等4类油气藏组合。其中,远源中—上三叠统岩性油气藏埋藏较浅、多富集高产,是近期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而邻源火山岩潜山油气藏和源内-近源风城组—上乌尔禾组地层超覆油气藏有利勘探面积大、资源丰富,是寻求大突破、大发现的重点领域。综合考虑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多层系兼探,以资源规模大、层系多、埋藏浅为有利条件,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优选出盆1井西凹陷西部缓坡带、盆1井西凹陷东部缓坡带和东道海子凹陷带3个Ⅰ类区带,以及阜康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湾凹陷东北斜坡带2个Ⅱ类区带。

    2025年05期 v.32;No.176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5K]
  • 含水层压缩空气储能空间封闭性关键问题及研究进展

    罗红梅;李继岩;谢传金;白冰;成赛男;王文彬;王浩;

    利用含水层孔隙空间压缩空气储能具有潜力大、分布广以及布置灵活等优势,特别是油区含水层常常具备更好的实施条件。含水层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是储能空间封闭体系的可靠性。针对油气成藏、天然气储气库以及CO_2地质封存等同类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可作为有益借鉴,但针对压缩空气储能开展封闭性的研究和实践仍十分有限。首先剖析了该储能系统主要特征,对储库系统关键构件进行了规范命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储能空间及其封闭性的关键问题,将圈闭概念明确引入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并首次基于此将储库分成了5类。采用工程类比的方法,从14个方面对天然油气成藏、含水层天然气储存、CO_2咸水层封存以及含水层压缩空气储能对封闭性的要求进行详细比较研究,识别出压缩空气储库对封闭性要求的差异性,明晰了压缩空气储库封闭性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为了对储库封闭性的研究提供借鉴,系统综述分析了关联领域关于盖层、断层封闭机理、封闭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指出压缩空气储库对封闭性需要更精细的认识才能支撑储库的经济性目标,认为物理意义简明、考虑各种主要封闭机制、考虑厚度等结构封闭效应、便于量化的、基于物理的评价指标或方法将是重点攻关方向。基于这些认识,建议用封闭潜力度量库壁的封闭性,并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封闭压力的封闭潜力评价方法框架。

    2025年05期 v.32;No.176 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湖相页岩的解吸特征及其对气体运移的指示——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为例

    戴欣洋;师良;范柏江;

    广泛开展的针对页岩的解吸实验,推动了页岩气气体组分以及碳同位素领域的研究,但利用气体组分识别气体运移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不同构造部位的页岩样品,开展可对比性的解吸实验,对页岩气气体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差异进行刻画,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深入分析气体运移的控制因素,厘清页岩气的运移规律,为气体的运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页岩的有机质丰度高,生烃能力强,其总有机碳含量、游离烃含量、热解烃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10%、3.29 mg/g和6.43 mg/g。但页岩的解吸气含量偏低,平均解吸气含量为1.39 m~3/t。通过系统分析解吸气体组分特征,发现长7段页岩气为油型气,属于干酪根热解成因气。基于运移作用的强弱,可将研究区长7段页岩气划分为原位生成气、原位残留气和运移聚集气3种类型。原位生成气主要赋存于生烃中心带未经历明显运移的页岩储层中,具有解吸气含量高、N_2含量低、CO_2含量高、碳同位素偏重的特征。运移聚集气则富集于构造高部位或断裂带附近,表现为解吸气含量低、N_2含量高、CO_2含量低、碳同位素偏轻等特征。原位残留气则介于原位生成气与运移聚集气之间,主要分布于生烃中心外围过渡区域。

    2025年05期 v.32;No.176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 页岩油多组分烃—岩相互作用力学特征

    孙文苑;王子怡;高澜恺;张晟庭;李靖;吴克柳;陈掌星;

    页岩纳米孔隙中界面效应和分子间作用力占主导地位,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存在局限性甚至失效,从而成为限制页岩油气赋存、渗流理论发展及数值模拟的关键问题。为此,研究页岩纳米孔隙中页岩油烷烃分子与石墨烯壁面的相互作用及页岩油多组分烷烃吸附/滞留特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了单组分和多组分页岩油体系,分析了不同烷烃分子在孔隙中吸附行为和滞留现象,以及范德华力、孔隙尺寸等因素对相互作用强度及吸附层特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分子排列不规则性和非线性范德华力的影响,随着烷烃分子碳原子数增加,烷烃分子与石墨烯壁面的相互作用强度呈非线性增长。在单组分页岩油体系中,随着烷烃分子与石墨烯壁面的相互作用强度增加,烷烃分子的吸附层数增加,但吸附强度随吸附层数增加逐渐减弱;在多组分页岩油体系中存在明显的组分分异和重烃滞留现象。

    2025年05期 v.32;No.176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 粉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研究——以西加盆地下三叠统M组为例

    薛子鑫;朱强;刘仁静;姜振学;李冬梅;李孝刚;马晓昌;李长海;

    西加盆地下三叠统M组致密粉砂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但存在颗粒粒度细、储层孔渗极低、沉积成岩过程复杂、层系间岩石组构差异大、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地质甜点预测精度低、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为更好地摸清储层特征,实现高效勘探开发,亟需加深储层致密化过程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在岩心描述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方法,确定了研究区下三叠统M组3套主要层系的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其成岩—成储过程并划分了致密化成因类型。结果表明:M组致密粉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喉半径集中于10~150 nm,属于特低孔、特低渗透储层。M组成岩作用类型以压实、胶结、交代作用为主,总体处于中成岩A—B期,溶蚀作用在LE层相对发育。受沉积环境差异的影响,M组3套层系的成岩增、减孔过程存在差异,LC层以压实减孔作用为主,碳酸盐胶结减孔作用为辅;LE层以碳酸盐胶结减孔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一定程度改善了储层物性;LG层泥质含量较高,以早期压实减孔作用为主。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及增、减孔作用强弱程度,将LC、LE、LG层粉砂岩致密化成因分别划分为原生混杂成因、次生胶结成因及原生细粒成因。

    2025年05期 v.32;No.176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7K]
  • 川中广安须四段低孔渗砂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厘定

    彭秋;车国琼;李顺;高崇龙;杨建东;纪友亮;马梓珂;董志武;刘博文;许楚昊;罗弘;

    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广安须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储层整体物性差、含水饱和度高且储量动用难度较大,气藏仍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明确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对于认识其甜点特征、成因及气藏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广安须四段储层各类实验分析资料及试油资料,应用孔-渗统计分析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及试油测试法3大类方法,经验统计法、孔-渗交会法、水膜厚度法、压汞参数法、J函数法、试油法、分布函数曲线法7小类方法分别确定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为避免单一方法所产生的较大偏差,采用将各方法所得结果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研究结果表明,广安须四段储层主体为中、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整体表现为中等-较好的成分成熟度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98%,平均渗透率为0.86×10~(-3)μm~2,主体为低孔渗-致密储层,且含水饱和度较高,平均可达65.17%,储层非均质性强。7小类方法确定的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3.2%、6.5%、6.1%、6.5%、8.1%、3.2%、9.5%,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0.193×10~(-3)、0.189×10~(-3)、0.055×10~(-3)、0.163×10~(-3)、0.089×10~(-3)、0.123×10~(-3)、0.211×10~(-3)μm~2,通过求取算术平均值最终确定的广安须四段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6.2%,渗透率下限值为0.146×10~(-3)μm~2。

    2025年05期 v.32;No.176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 鄂尔多斯盆地长8致密砂岩储层脆性评价

    宋鹏;臧金鹏;肖文联;石坚;董於;杨卫国;

    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矿物组成复杂、岩性差异大、在水力压裂后不同气井的产能差异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储层岩石压裂后形成的缝网形态存在差异,而这取决于储层岩石的脆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顺98区块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岩样开展岩石力学、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岩石孔喉结构分析等实验。获取致密砂岩的动态和静态力学参数、矿物组成和含量、孔喉结构,并进一步计算岩石动态脆性指数、静态脆性指数、矿物脆性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致密砂岩的动态弹性模量大于静态弹性模量,动态泊松比大于静态泊松比,且相同区块动-静态力学参数间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进而建立动-静态力学参数转化模型,针对同一岩样,脆性指数表现为静态>动态>矿物;基于各矿物含量与静态脆性指数曲线图,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区块致密砂岩储层的脆性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碳酸盐矿物;不同区块的脆性指数存在差异,静态脆性指数表现为顺98区块>安塞区块>吴起区块,结合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脆性指数不仅受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也受岩石孔隙度、孔隙连通性、非均质性影响;在矿物组成相同的前提下,其岩石非均质性越弱、孔隙连通性越好、孔径越大,则脆性指数越大。

    2025年05期 v.32;No.176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基于LightGBM和SHAP算法的致密油储层孔隙度预测

    王伟;党海龙;康胜松;肖前华;丁磊;石立华;

    为了准确高效地表征致密油储层孔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进行评价,采用Z-Score方法对特征属性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应用Optuna超参数优化框架对模型的超参数进行调优,建立了一种基于LightGBM算法的孔隙度预测模型,与GBDT和XGBoost算法模型进行了预测效果的综合对比,并利用SHAP算法对LightGBM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了可视化解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ightGBM模型在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上的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84和0.855,模型预测准确度高、泛化能力强,综合预测效果好于GBDT和XGBoost模型。应用SHAP算法对LightGBM模型结果的可解释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LightGBM孔隙度预测模型最重要的5项测井参数为密度、阵列感应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在研究区某单井X致密层段孔隙度的预测实例中,LightGBM模型预测准确度达93.9%,分别高于GBDT和XGBoos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86.53%和89.08%;训练时长为0.016 s,分别为GBDT和XGBoost模型训练时长的0.096倍和0.025倍;预测时长为0.01 s,分别为GBDT和XGBoost模型预测时长的0.42倍和0.19倍;LightGBM模型的预测效率相对GBDT和XGBoost模型具有明显优势,其在取心井段上对孔隙度的预测误差更小,预测能力更强,且能更好地拟合低值孔隙度。该方法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单井致密层段获取完整准确孔隙度分布的难题,而且提高了孔隙度预测的精度和效率,对致密油储层的评价及高效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32;No.176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4K]

油气采收率

  • 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压裂缝网模拟与应用实践

    张国荣;倪振玉;吴公益;王伟;倪锋;

    压裂缝网模拟是定量评价压裂缝网几何尺寸和缝网导流能力的关键技术,对页岩气井网优化部署及压裂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构造、应力等多因素复杂的地质特点,建立真厚度域水平井井控复杂构造建模方法,基于泥浆漏失、溢流等钻井动态与地震属性相关性,形成井震结合天然缝网预测方法,通过局部加密刻画复杂应力下储层变形特征,开展压裂缝网扩展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大小及方位的变化均会影响压裂缝网的延伸形态,天然裂缝发育有助于形成复杂缝网,注液强度对增加水力裂缝的长度、扩大改造体积起关键性作用,加砂强度决定了有效支撑的裂缝长度和导流能力,而适度减少单段簇数可有效提升常压页岩气井的单井控制储量和开发效益。在布井时,减小水平段与最小主应力夹角、优选地应力适中的天然裂缝发育区是常压页岩气井实现高产的前提;在压裂时,提高加砂强度和注液强度、减小射孔簇数则是增加改造体积、形成复杂缝网的有效途径。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分析缝网扩展影响因素,提高缝网体积,提升单井产能和常压页岩气藏开发效益。

    2025年05期 v.32;No.176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7K]
  • 基于CDEM的砾岩压裂裂缝扩展三维数值模拟及主控因素分析

    徐泽昊;赵海洋;刘向君;梁利喜;张文;

    致密砾岩油气藏资源丰富,通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构建三维复杂缝网以提升低渗透储层产能。然而,砾岩的强非均质性导致裂缝扩展机理特殊,主控因素影响规律不明,压裂设计与裂缝形态预测面临挑战,制约高效体积改造。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法(CDEM)构建含球形砾石的非均质立方体砾岩模型,模拟压裂裂缝三维扩展过程;定量表征破坏类型、穿砾率、储层改造体积(SRV)及分形维数等关键参数。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系统分析渗透性、砾石强度、胶结面强度、水平应力差等7项影响因素与裂缝参数的相关性,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主控因素权重,并基于最小二乘法构建SRV与分形维数的多参数非线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应力特征是影响SRV与裂缝分形维数的核心控制因素,水平应力差与两者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3 9、-0.611 7),其影响权重分别达31.2%和28.5%;砾石含量与穿砾率呈高度正相关,砾石破坏通常以Ⅰ型破坏为主,并形成低复杂度裂缝,但砾石强度提高与胶结面强度降低会诱发绕砾行为,促使裂缝分叉并提升分形维数。此外,分形维数与注入排量呈负相关,高注入排量导致形成主缝主导的简化裂缝体系;而渗透性对分形维数的敏感性(权重为11.5%)显著高于SRV(权重为6.58%),反映低渗透条件下压裂液渗流受限,抑制裂缝扩展规模,裂缝复杂度受储层渗流能力制约。

    2025年05期 v.32;No.176 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8K]
  • 黏弹性颗粒驱多相渗流路径动态演化规律

    孟薇;王娜;于金彪;汪勇;胡慧芳;柴国亮;苏军伟;税波;

    为深入理解黏弹性颗粒驱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与剩余油运移规律,构建了基于数字岩心的黏弹性颗粒-水-油三相渗流孔隙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追踪油水分布场的动态演化与渗流路径的空间结构变化,系统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特征及演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水驱,黏弹性颗粒通过对孔隙通道的封堵效应或增加孔隙通道的渗流阻力,在孔隙介质中形成了动态多分支渗流路径。渗流路径演化呈现3个典型阶段:路径重构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由60迅速降至25左右;路径动态调整阶段,权重标准差从5.00升至10.00,剩余油体积占比下降约为22%;路径趋于平衡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稳定于15左右,剩余油体积占比由0.26降至0.13。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黏弹性颗粒驱在驱替过程中形成的阻力调控及压力波动,促使流体进入未动用区域,提高驱替效率,使动用区体积占比提升至0.50~0.70,最终采收率相较水驱末期提升35%。研究不仅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动态演化特征,还阐明了其微观调控机制与宏观驱油效率之间的关联。

    2025年05期 v.32;No.176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6K]
  • CO2-EOR泡沫稳定性机理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付健;张岑茜;王晨月;孙珊珊;佘跃惠;张凡;

    CO_2泡沫驱作为一种结合化学驱与气驱优势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通过协同利用表面活性剂的界面调控能力与CO_2的流度控制特性,显著提升了复杂油藏的原油产量,近年来在稠油、页岩油及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综述了CO_2泡沫稳定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提高CO_2泡沫稳定性的方法、CO_2泡沫驱的采收率提高机理及其在稠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藏的应用。首先阐述CO_2泡沫稳定性的原理主要取决于液膜结构、性质、液膜析液和气体扩散,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脂性平衡以及气泡界面处表面张力梯度引起的Gibbs-Marangoni效应;然后分析温度、压力、盐度和原油等储层环境对CO_2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其中温度和盐度的升高对泡沫的生成及其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压力的升高对泡沫稳定性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原油的轻质和重质组分对泡沫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提出使用聚合物、离子液体、纳米颗粒以及表面活性剂与纳米颗粒协同作用等方法来提高CO_2泡沫的稳定性;最后对CO_2泡沫驱的采油机理进行解释:通过贾敏效应使泡沫在多孔介质中选择性封堵孔道以提高波及效率,原油乳化/降黏,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改善油相和驱替相的流度比,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在该采油机理下,总结了CO_2泡沫驱在非常规油气储层EOR方面的应用。

    2025年05期 v.32;No.176 13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 页岩油水饱和度分析方法改进及应用

    孙志刚;贾丽华;周静;张礼臻;张红欣;吴秀英;张玉利;

    页岩油水饱和度是评价页岩油储层潜力与开发可行性的核心参数。目前油水饱和度分析方法主要有常压干馏法、蒸馏抽提法、酒精研磨萃取法和核磁共振法,由于页岩具有富含有机质、含水量低和泥质含量高等特征,常用油水饱和度分析方法中产生的油水挂壁现象以及平行岩样的孔隙非均质性等导致其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同时对核磁共振法实验结果未进行校正,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差异较大。基于改进的萃取方式,采用酒精浸泡萃取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建立了T_1-T_2谱分析页岩油水饱和度的校正方法。通过酒精浸泡萃取法实现了对同一块页岩岩样含水饱和度的精确分析,并依据萃取的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确定酒精萃取时间为40 d,依据岩样内原油随洗油时间的变化关系明确洗油时间为30 d,依据黏土束缚水烘干温度确定萃取的水量校正方法;通过新鲜岩样与饱和水岩样的T_1-T_2谱分析,结合有效孔隙T_2截止值,建立了济阳坳陷页岩T_1-T_2谱油水分布解释图版,进而快速获得页岩油水饱和度。由多口页岩油密闭取心井的新鲜岩样分析得出,济阳页岩油储层有效储集空间的含油饱和度主要为45%~80%,其与深度无相关性,有效孔隙度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纹层发育的储层含油性越好。

    2025年05期 v.32;No.176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0K]
  • 基于微流控实验的碳酸盐岩油藏纳米材料调驱效果及机理

    马梦琪;李俊键;徐飞;于馥玮;第五鹏祥;姜汉桥;

    纳米材料调驱技术凭借其突出的尺度优势,在不同类型油藏代表性区块的先导试验中效果明显,此类调驱体系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是阻碍其开展规模应用的根本原因。为深入探究纳米乳液和纳米微球2种典型纳米材料的调驱效果与作用机理,以碳酸盐岩油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真实岩心制成的铸体薄片认识该油藏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依据其特征设计并制作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溶洞型3类储层微观模型。选择调驱体系单独驱替和组合驱替方式分别进行微流控实验,获取作用前后的结果图像,并捕捉调驱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将调驱现象与数值变化规律相结合,从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出发,探讨不同调驱措施在各类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增产效果,同时明晰2种纳米材料的微观调驱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3类碳酸盐岩储层微观模型中,纳米乳液体系和纳米微球体系调驱措施的使用均可在水驱结果的基础上促使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其中孔隙型储层采出程度最高,裂缝型储层增产幅度最大,而孔隙-溶洞型储层效果相对较差。纳米乳液体系主要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和改变润湿性作用,采出优势流动区域中滞留的剩余油以提高微观驱油效率;而纳米微球体系的调驱作用主要体现在封堵初始水流通道,后续流体转向进入未波及区域以扩大波及面积。

    2025年05期 v.32;No.176 15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6K]
  • Winsor Ⅲ型微乳液提升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吕伟;薛芳芳;何思娴;张荣;王怡文;陈海龙;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为测试实验,构建出具有耐温耐盐性能的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可视化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其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并从润湿性改变和增溶乳化两方面分析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醇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ST 982-B在质量分数为0.3%~0.5%时可构建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2)该微乳液体系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7.8%~9.7%;(3)该微乳液体系可有效改善岩石的润湿性,且体系增溶乳化后对油膜的“剥蚀”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

    2025年05期 v.32;No.176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 原油多重乳状液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

    刘建斌;孙锦鹏;刘顺;陈鑫;卢温昌;邱莹;杨嘉辉;

    油藏在成藏以及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W/O乳状液,这为后续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带来了诸多挑战。通过对原油乳状液(W/O、O/W和W/O/W)形成理论、W/O/W乳状液的性能变化规律以及失稳动态进行详细的研究,明确了原油多重乳状液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W/O乳状液的黏度随含水率的增大分为线性增大和指数式增大2个过程。油藏中化学剂乳化W/O乳状液形成的乳状液类型为W/O/W乳状液。W/O乳状液含水率越高,W/O/W乳状液的粒径越大,其性能主要受到粒径的大小以及W/O乳状液中水相动用程度的影响。化学剂动用W/O乳状液内部水相能力越强,形成的W/O/W乳状液粒径越小。化学剂浓度越高,乳化能力越强,动用内部水相能力越强。W/O/W乳状液的黏度则是受到其粒径、界面膜强度以及内部水相的影响。粒径越小、W/O液滴内部水相越少、界面膜强度越高,W/O/W乳状液的黏度越低。W/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主要受到其粒径以及液滴聚并速度的影响。化学剂乳化形成的W/O/W乳状液粒径越小,液滴聚并越慢,其越稳定。化学剂浓度升高,初期脱水速度降低,但内部水相动用程度增大,所以最终脱水率和到达稳定脱水的时间均增加。油水比增大,W/O液滴的密度增大,初期脱水速度放缓。此外,W/O乳状液内部水相的利用程度也随着油水比的升高而降低,最终脱水率降低。温度升高,初期脱水速度加快,到达稳定脱水期的时间缩短,最终脱水率升高。

    2025年05期 v.32;No.176 17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 热采井水平筛管段防套损工艺参数界限研究

    邵现振;任兰庆;陈军;赵会议;刘均荣;赵源;隋义勇;

    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一直是困扰稠油高效、持续开发的重要问题,明确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主控因素,建立防套损工艺参数界限,可指导稠油热采井安全开发。基于热-力耦合理论,建立包含注汽温度、干度、水平筛管壁厚、相位角等参数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轴向热伸长完全补偿以及在水平筛管上覆岩层压力和地层膨胀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不同注汽参数(温度、干度)与水平筛管结构参数(壁厚、相位角、孔径、孔密)对套损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套损的主控因素为水平筛管壁厚、注汽温度和干度、相位角。增大水平筛管壁厚可以显著降低应力,减小套损风险。提高热采井水平筛管段的注汽温度和干度有利于稠油开采,但同时也使热采井水平筛管段应力大幅增加,增大套损风险。相位角为30°时筛管抗挤毁能力最强,相位角为60°、90°和150°时筛管所受应力比30°时分别增加13.2%、25.6%和2.8%,相位角安全性顺序依次为30°、150°、60°、90°。筛管孔密、孔径对套损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建立了4套套损技术界限图版,利用该图版可以快速确定热采井水平筛管段预防套损方案。

    2025年05期 v.32;No.176 19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6K]

综合信息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正>《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主要讨论“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一、文稿格式凡拟投本刊之文稿,务请参照本刊近期刊文格式。来稿全文一般为8000字左右,综述性文章一般为10000字以上。1.题名:题名应紧扣文稿主题,不宜超过 25 个汉字。2.作者及所属单位: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3.摘要;摘要应是对全文学术和技术要点的高度总结,按照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以第三人称的形式编写,以500字以上为宜。4.关键词: 关键词应选取准确反映研究主题、方向及地点地区)的词或词组,一般为5~8个。

    2025年05期 v.32;No.176 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