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良田;杜玉山;蒋龙;杨峰;孙红霞;冯明石;刘祖鹏;吕世超;王云鹤;李伟忠;李忠新;
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发育多套厚层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岩相类型多样,纵向非均质性强。为明确页岩储层不同岩相孔缝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性的影响,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比分析页岩储层矿物学及岩相学特征,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倍率大视域”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定量对比分析不同岩相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矿物中以“富碳酸盐、中等长英质、贫黏土”为特征,发育基质型页岩相和夹层型页岩相,基质型页岩相主要发育富碳酸盐页岩相和混合页岩相,夹层型页岩相主要为砂岩夹层型页岩相。东营凹陷北部陡坡深陷带发育砂岩夹层型混合页岩相,洼陷中心发育基质型纹层状/层状富碳酸盐页岩相。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粒内孔、方解石晶间孔、黏土矿物片间孔、黄铁矿晶间孔和粒缘缝、方解石晶间缝、构造缝、层理缝、超压缝等“五孔五缝”体系,以纳米孔和微纳米孔为主。不同类型岩相孔缝发育特征及储集物性差异较大,晶间缝、粒缘缝和层理缝等微缝类型及发育程度决定了页岩储集空间的有效性。根据不同微缝的连通效率及发育程度差异,基质型纹层状页岩发育由层理缝、粒缘缝、晶间缝、粒间孔和晶间孔(溶蚀孔)构成的复杂孔缝网络连通模式,具有高效储集能力;层状页岩微纳米孔隙主要由粒缘缝连通,有效储集能力较差。
2025年04期 v.32;No.175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8K] - 林益飞;覃英伦;陆永潮;卓色强;王川;陆文师;崔钦宇;岑文攀;
桂中坳陷柳城斜坡北部下石炭统鹿寨组黑色页岩在纵向上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制约页岩储层评价以及后期的可压裂性。综合运用测井、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有机碳测试、X射线衍射矿物测试以及XRF元素扫描等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页岩等时地层层序格架,在格架内剖析了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结合恢复的古环境信息,揭示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鹿寨组一段共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鹿寨组一段1亚段识别出7个准层序组(即7个小层)。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分含量以及页岩岩相的分布在垂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不同小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总有机碳含量高值主要发育在(1)小层中上部和(3)小层底部。研究区主要发育富泥硅质页岩相、混合质页岩相以及富硅灰质页岩相,结合总有机碳含量认为富泥硅质页岩相为优质岩相,主要发育在(3)小层底部。鹿寨组一段1亚段页岩非均质性受控于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以及陆源输入,(1)小层沉积中期和(3)小层沉积初期,较高的古生产力和缺氧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陆源输入可以携带适量的营养物质,提高有机质丰度,使其发育富有机碳的富泥硅质页岩。
2025年04期 v.32;No.175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9K] - 张强;王静;周海廷;吕世超;
针对牛庄洼陷页岩油甜点地球物理表征方法适用性不足的问题,从基础研究入手,利用岩心、测井数据明确不同类型岩相岩石物理特征,建立组合岩相模型,开展AVO正演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岩相组合的弹性参数特征;利用叠前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开展交会分析,得到优势岩相的空间分布。济阳坳陷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油气资源丰富,裂缝发育,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裂缝对页岩油开发的有利方面是能有效提高页岩油储层的产能,而不利方面主要是增加了钻井难度,裂缝发育造成钻井过程中井涌井漏频发,严重影响了钻井的效率,因此裂缝的准确预测是该区块页岩油勘探开发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开展纵波反射系数各向异性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页岩油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利用OVT域数据开展分方位道集叠加以及地震属性差异分析,并基于纵波振幅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技术对叠前OVT域地震数据开展AVAZ反演,预测裂缝方向及密度。通过与实际的钻井情况以及成像测井结果对比,发现叠前各向异性反演预测的裂缝结果可靠性高,为后续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根据页岩油储层地应力与曲率属性和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将叠前反演得到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和曲率属性结合,预测水平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牛庄洼陷甜点要素的岩石物理以及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了相应的甜点地球物理表征方法,对页岩油有利目标区进行了综合表征。
2025年04期 v.32;No.175 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1K] - 黎萍;翟正;王鑫;李政;林晶;韩冬梅;安天下;
页岩含油性与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是页岩地质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在不同尺度的平台上对孔隙和流体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尚未实现跨尺度原位精确评价。为此,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泥页岩为例,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技术针对烃类包裹体及储层孔隙原油开展研究,厘定原油密度与荧光光谱数学关系,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实现点-线-面-体跨尺度微观原油性质的原位准确判识,以确定原油在微米—纳米级孔隙中的赋存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芳烃、非烃、沥青质的荧光光谱特征差异明显,与不同密度的原油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原油荧光的差异性主要受油气演化程度影响,油气分异作用的影响较小,随温度增加,烷烃和芳烃含量增加,非烃和沥青质含量减少,原油油质由轻到重,红绿熵值由低到高,荧光强度由强转弱,原油红绿熵及荧光强度可以表征不同密度的原油。东营凹陷沙四段泥页岩方解石脉中原油以轻质油为主,泥岩孔隙中原油多为中质-重质原油,泥页岩中的沥青及有机质中赋存的原油则为重质油和稠油。此外,东营凹陷陆相泥页岩样品非均质性强,样品纵横向切面含油孔隙度差异较大,表明油气主要呈层状富集于孔隙度较高的夹层中。利用荧光光谱分析与激光共聚焦技术有效表征了页岩储层孔隙原油吸附态与游离态三维赋存空间特征,通过多个切片方向观测页岩储层不同岩性孔隙中原油三维形貌,黏土层原油以吸附态为主,微观上呈断续弥漫雾点状,其孔隙直径一般小于75 nm,以重质油为主;碳酸盐层孔隙中原油以游离态为主,微观上呈实心油柱子状,其孔隙直径一般大于80 nm,以轻质-中质油为主。
2025年04期 v.32;No.175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4K] - 张鹏飞;秦峰;伍松柏;孙耀庭;刘瑞娟;张立强;严一鸣;孟圆;
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潜山型碎屑岩勘探潜力大,但储层非均质性强,取心井少,储层预测难度大。利用岩心、薄片及测井数据,在分析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相类型的基础上,建立测井数据和成岩相标签一一对应的训练数据集,利用主动学习和有监督学习技术开展储层成岩相识别研究,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层段。结果表明: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潜山型碎屑岩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裂缝次之;依据各成岩作用的强度,将其划分为强压实中-弱溶蚀弱胶结相、强溶蚀强-中压实弱胶结相、强胶结弱压实弱溶蚀相和过渡相4类成岩相,其中强溶蚀强-中压实弱胶结相储层物性整体最好,其次为过渡相。机器学习预测结果表明:主动学习技术较随机森林监督分类模型具有井间泛化能力强、预测结果准确度高及人机交互学习能力强的优势。物性中等偏好的过渡相类型储层在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潜山型碎屑岩储层中占比高,其次为强溶蚀强-中压实弱胶结相,差异性溶蚀作用是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2025年04期 v.32;No.175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8K] - 伍炼华;熊连桥;赵仲祥;陈莹;何幼斌;刘圣乾;白志钊;严宇洋;
南海北部盆地多个边缘洼陷已被证实为富烃洼陷,有利储层控制因素不明制约其高效开发。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地区(惠北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文昌组、恩平组)为例,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惠北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储层特征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有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西部地区储层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有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孔。东部地区以低孔-中孔、超低-低渗透储层为主,西部地区为低孔、超低-低渗透储层。受断裂和源-汇系统时空演化的多变性影响,储层原始母质、储层成熟度及成岩作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近源搬运,沉积物富含长英质矿物,后期烃源岩生烃排酸与断裂系统耦合促使大规模溶蚀作用发生,发育次生溶孔;西部地区转换带输砂能力强,刚性矿物高,有效减缓压实作用,利于原生孔保留。早期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物性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最终建立了“原生孔型”和“溶蚀孔型”2种优质储层发育模式。
2025年04期 v.32;No.175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4K] - 钟红利;王国熙;吴九虎;蔡永吉;李海龙;刘美荣;
为探究差异化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性的影响,以庆城地区长8特低孔、超低渗透储层为例,基于337个样品的铸体薄片统计数据和10个样品的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数据,计算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演化特征,分析了差异化成岩作用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庆城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发育溶孔和残余粒间孔。根据脆性矿物含量、软颗粒含量、孔隙度、钙质胶结物含量4个变量,可将长8储层划分为高孔砂岩(Ⅰ类储层)、较钙质胶结砂岩(Ⅱ类储层)以及富软颗粒砂岩(Ⅲ类储层)3种类型。Ⅰ类储层多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成岩早期压实作用最强,平均压实减孔率为60.0%,但后期溶蚀作用较强,平均溶蚀增孔率为11.8%,胶结作用较弱,平均胶结减孔率为27.0%,平均剩余孔隙度为9.5%;Ⅱ类储层仍多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河口砂坝砂体较Ⅰ类储层稍发育,早期钙质胶结作用强,压实作用相对较弱,平均压实减孔率为56.8%,平均胶结减孔率为34.1%,平均溶蚀增孔率为11.5%,平均剩余孔隙度为7.9%;Ⅲ类储层更易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缘砂体中,早期压实作用不强,平均压实减孔率为49.3%,但后期溶蚀作用较弱,平均溶蚀增孔率为10.5%,晚期胶结作用强,平均胶结减孔率为43.2%,最终孔隙度最低,平均值为6.9%。Ⅰ类、Ⅱ类储层孔喉半径集中分布于0.1~1μm,孔喉连通性好,孔喉非均质性弱,含油性也较好;Ⅲ类储层孔喉分布不集中,连通性差,孔喉非均质性强,含油性较差。早白垩世晚期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此时3类储层均未致密化。中成岩A期阶段,随着储层进一步致密化,3类储层物性以及孔喉结构的差异性增强,并影响了后期油气调整分布。长8_2储层含油性较长8_1储层差的原因在于前者的Ⅱ类储层更发育,较强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孔喉的连通性变差,不利于油气的充注。
2025年04期 v.32;No.175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7K]
- 束青林;巩锦程;张娜;张磊;孙以德;李绪明;
化学驱作为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手段,其驱油体系的适用界限和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的科学构建,对于实现化学驱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外对于化学驱资源潜力的评价方法普遍侧重于油藏特性和地层流体性质等主要指标,而未能与驱油体系适用界限相关联。随着驱油体系性能的提升,化学驱技术的适用界限得到了拓展,这使得传统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在面对更广阔油藏类型时,在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方面日益显现出局限性。为克服这一关键问题,系统梳理了中外化学驱资源潜力评价方法,重点阐述了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持续攻关形成的新型驱油剂和体系,以及不同维度适用界限拓展情况,其中地层温度界限拓展至95℃,地层水矿化度界限拓展至50 000 mg/L,钙镁离子质量浓度界限拓展至1 500 mg/L,原油黏度界限拓展至1 000 mPa·s,渗透率界限拓展至10×10~(-3)μm~2。进而建立了与化学驱油体系适用性相关联的资源潜力评价新方法,将胜利油田化学驱资源潜力分为聚合物驱后油藏、海上油藏、低效普通稠油油藏、高温高盐油藏和中低渗透油藏5类,同时构建了直观的化学驱技术适用性图版,以更加科学高效地指导化学驱技术在不同资源潜力油藏的开发应用实践,并将化学驱资源储量增加10×10~8 t以上。
2025年04期 v.32;No.175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陈上;杜佳林;杜远鹤;刘业业;
为了实现陆相页岩油藏开采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基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提高石油采收率(CCUS-EOR)技术的页岩油藏绿色开采经济与环境效益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环境效益核算模型、经济效益核算模型、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核算及敏感性分析、优化方案设置4部分。环境效益核算涵盖CO_2、PM、SO_2等污染物排放的货币化评估;经济效益核算为基于现金流量法考量运营成本;通过局部敏感分析识别关键因素,为优化方案提供明确的方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情景分析等方法,从采收率、碳价、管理及政策等维度设置多种情景方案,对比不同方案下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确定最优开采方案。经模型核算与分析,发现CCUS-EOR技术对环境效益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经济效益。以胜利油田为例,吨页岩油开采的环境效益为-148.44元,内部经济效益为239.56元,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为91.12元。敏感性分析表明,产油收入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材料费、危废处理等。根据敏感性分析得到的部分优化方案效果突出。模型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可应用于CCUS-EOR+非常规油藏和化学驱+低渗透油藏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
2025年04期 v.32;No.175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张志强;杨耀忠;张世明;于金彪;曹伟东;胡慧芳;
针对胜利油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藏开发需求,系统阐述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的自主研发历程、核心技术及应用成效。经过多年攻关,胜利油田研发了三维三相黑油模型、化学驱和CO_2驱组分数值模拟软件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有效解决了特高含水期渗流规律表征、新型化学驱油体系驱油机理描述等关键技术难题,在模拟特高含水期油水差异化渗流、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此外,通过建立解耦排序、交替方向、自适应网格、代数多重网格等高效的数学模型离散与求解算法,实现了百万至千万级网格规模油藏模型的快速求解,基本满足了矿场开发方案研究的需求。然而,相较于国外商业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胜利油田自主研发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在功能完备性、大规模并行计算效率和新技术融合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油藏数值模拟核心技术仍需在建模数模一体化与多种开发方式一体化的新发展模式、CPU+GPU大规模并行计算关键技术以及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方面进一步持续提升完善。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功能优化,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将进一步提升技术竞争力,为复杂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4期 v.32;No.175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李春雷;杨河山;张红霞;曹裕民;姜兴兴;靳彩霞;
油藏静压是油田开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其获取条件苛刻,样本数量极少,目前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动压数据利用经验法估算静压,数据误差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一种基于Transformer时间序列分块模型的CO_2驱油藏静压预测方法。根据相关性分析筛选模型参数,利用迭代插补器填充样本,构建静压预测样本集;依据通道独立原则,将多变量时间序列划分为单变量时间序列,引入时间序列分块机制将时间序列切分为子序列块以捕获局部特征;基于Transformer模型架构,利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提取特征,自监督学习机制提升对复杂动态特性的捕捉能力,实现CO_2驱油藏静压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可以实现对未停产井组每口井油层中部静压的预测,并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2025年04期 v.32;No.175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李源;钟安海;钱钦;郁登朗;张郁哲;仲岩磊;王丹;
原位加热改质技术是提升中低成熟度页岩油气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目标在于模拟和优化地下页岩在原位加热改质过程中的传热效果,探究原位改质催熟页岩的可行性,提高页岩油气开采效率。为此,通过对页岩样品进行物化特性测试确定特征页岩的基本物相组成、热响应特性、孔隙度等关键参数。建立了三维缝-网传热模型,结合有限元流体仿真技术,系统地模拟并分析裂缝网络的传热规律,探讨压裂、注气量、注气温度、岩层加热方式以及保温等因素对原位改质加热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井道的保温效果,可以显著减少加热气体在进入裂缝前的热损失,从而提高加热效率。与未压裂的井道相比,裂缝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加热效率,达到了14倍的提升,并且热影响区面积扩大了近4倍。提高注气量和注气温度可以使得井道前段裂缝的加热效率呈梯度下降,这有助于加热气体延展到更远的区域。这种策略对于扩大加热影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采用间断加热的闷井策略,可以在温度分布与热影响区相差5%以内的情况下,比持续加热节省53%的热气体投入。通过优化加热策略和提高保温效果,有助于提高页岩油气的开采效率,推动原位加热改质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开采中的应用。
2025年04期 v.32;No.175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7K] - 魏敏章;周宾宾;王春玲;张晓伟;杨振亚;
页岩注干气模拟实验中通常使用脱气原油(死油)饱和岩心且裂缝制作简化,导致出现实验模拟结果与矿场实际不符等问题。通过改进常规岩心夹持器密封系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页岩注干气实验方法,采用地层原油(活油)饱和岩心后,继续加压对岩心进行水力压裂,在形成压裂裂缝的基础上,开展了注干气吞吐岩心实验,对比了活油与死油吞吐效果,客观评价了注干气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潜力。实验结果表明,活油注干气5轮吞吐累计采收率为49.4%,远高于死油的30.1%。活油周期吞吐采收率呈递减趋势。前3轮注入气主要依靠溶解和膨胀作用提高近裂缝带周边基质中原油的动用程度,3轮累计采收率占总采收率的82.4%。后续吞吐注入气主要依靠扩散作用提高远离裂缝基质中原油的动用程度,周期采收率较低,通过降低油气界面张力和增大扩散系数可提高注入气波及面积。采用死油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页岩储层提高采收率和注入气埋存的潜力。
2025年04期 v.32;No.175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潘越;刘慧卿;周松;王连国;郭胜;陈志海;司朝年;骆晨;王祚琛;
裂缝型挥发性油藏储层裂缝发育,常规水驱开发表现出注水无效的生产特征,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提高挥发性油藏采收率的措施。挥发性油藏因其伴生气资源丰富,伴生气驱成为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措施。为了明确裂缝型挥发性油藏伴生气驱微观孔喉动用特征和可行性,基于在线核磁共振驱替成像技术,深入探究不同储层类型、裂缝产状和注气速度下的岩心微观孔喉动用特征,进而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哈萨克斯坦K油田K-001井组进行气驱开发效果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主要动用的是微米级微孔(1~10μm)和微米级大孔(>10μm)中的原油,采收率最高能达到37.2%,剩余油主要赋存于亚微米级孔(0.1~1μm)和微米级微孔中。伴生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在于提高了微米级微孔(4%)和亚微米级孔(9%)中原油的动用程度,核磁共振成像揭示了基质型岩心在溶解气和伴生气的双重作用下主要动用出口端的挥发油,裂缝型岩心靠裂缝与基质间的局部压差作用主要动用近缝处的挥发油。裂缝产状和注气速度是影响伴生气驱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随着裂缝宽度或注气速度变大,微米级孔(微米级微孔和微米级大孔)和亚微米级孔动用程度降低,岩心采收率下降约2%。K-001井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伴生气驱能在水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水气交替注入采收率提升幅度最大(10%),从油藏角度论证了挥发性油藏伴生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
2025年04期 v.32;No.175 154-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4K] - 吴伟鹏;马冬晨;杨敏;侯吉瑞;吴文明;梁拓;马国锐;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探明储量规模大,高温高盐的地质条件远超东部砂岩油藏,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裂缝、溶蚀孔洞等形态发育,不同储集空间在三维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展布形态多样,流动规律复杂,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能量较高,剩余油分布形式多样,提高采出程度难度较大。基于油藏地质特点设计制作典型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开展多凝胶联合堵水实验,揭示凝胶堵水在不同缝洞结构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储集体凝胶联合堵水,控水增油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缝网型储集体增油12%,断裂破碎带储集体增油10%,缝洞型储集体增油8%,溶洞型储集体增油5%。此外,基于室内实验结果开展矿场先导应用,小规模多溶洞井堵水后,含水率由100%最低降至30%,阶段累积产油量千余吨。
2025年04期 v.32;No.175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7K] - 李绍鹏;胡智恒;姚增阳;尚凡贺;李松岩;
低渗透油气藏氮气驱易发生气窜,导致采收率低。氮气油基泡沫驱结合增能和调剖优势,避免了水敏储层伤害,能够有效提高此类油气藏的开发效益。因此,构建了一种新型氮气油基泡沫体系并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通过评估起泡剂的界面流变性和泡沫的持液率,评价该泡沫体系的性能;随后,研究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赋存状态,了解其在地层中的表现;最后利用微观模型驱替实验探讨常规氮气驱、起泡剂溶于原油的氮气驱以及氮气油基泡沫驱3种开采方式的驱替效果。结果表明,由质量分数为0.7%的Span20+质量分数为0.8%的FSA-99组成的氮气油基泡沫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黏弹模量,在40 min时泡沫的持液率仍能达到50.1%。在80℃环境下经过1.5 h后,多孔介质中仍然有接近40%的气泡直径小于200μm,表明复配体系的油基泡沫具有良好的耐温性。通过对比3种不同的开采方式发现,氮气与含有起泡剂的原油接触后会产生油基泡沫,可在发生气窜后,对气窜通道进行封堵,增加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相较于前2种开采方式,氮气油基泡沫驱的效果更佳,可在驱替初期抑制气窜通道的形成,并动用非主流线区域的原油,最终采出程度达到69.95%。
2025年04期 v.32;No.175 17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 季迎春;
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油藏砂体叠置关系复杂,不同相带的储层物性、连通性差异大,CO_2混相驱合理井距确定难度大。根据地质特征识别单个连通体,建立了考虑连通体随机分布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揭示不同相带连通体发育规模、叠置关系及分布密度特征。研究了不同相带注采对应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结合谢尔卡乔夫公式构建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的新模型,采用净收入将来值法优化建立CO_2混相驱合理井距基础图版。为进一步解决砂砾岩连通体的复杂叠置关系的影响,引入连通体复合叠置系数,利用随机选取的地质模型为样本,以合理井距基础图版为基础,计算不同复合叠置系数下的井距修正系数,即合理井距与基础合理井距之比。研究表明,合理井距的修正系数与复合叠置系数呈二次式关系,建立了连通体叠置关系修正图版,提出了不同渗透率和原油黏度的合理井距优化方法。在研究区设计CO_2混相驱先导试验井组2个,基于不同相带连通体叠置关系差异化设计注采井距为310~400 m,先后开展了2轮试注,有效延缓了砂砾岩油藏开发初期的递减,相邻区块初期年递减率在30%以上,试验井组初期连续稳产超过30个月,先导试验区井距设计合理并建立了有效驱替。
2025年04期 v.32;No.175 18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