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会喜;张奎华;杨鑫;齐育楷;商丰凯;李超;李英强;孙炜;胡瀚文;刘玲;韩月卿;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石炭系—三叠系)埋深大、勘探程度低,油气勘探领域与突破方向尚不明确。通过分析已发现的油气藏,明确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沉积与成储条件,对重点勘探领域油气藏类型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解剖,进而预测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有利区带,指导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发育火山岩、砂砾岩、细砂岩等多种类型储集岩,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在整体致密背景下仍然存在物性相对较好的优质储层,不同层系均有甜点发育,但是有效储层发育机理有所差异。根据源储配置关系,研究区下组合形成邻源火山岩潜山油气藏、源内-近源风城组—上乌尔禾组地层超覆油气藏、源上百口泉组地层-岩性油气藏和远源中—上三叠统岩性油气藏等4类油气藏组合。其中,远源中—上三叠统岩性油气藏埋藏较浅、多富集高产,是近期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而邻源火山岩潜山油气藏和源内-近源风城组—上乌尔禾组地层超覆油气藏有利勘探面积大、资源丰富,是寻求大突破、大发现的重点领域。综合考虑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多层系兼探,以资源规模大、层系多、埋藏浅为有利条件,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下组合优选出盆1井西凹陷西部缓坡带、盆1井西凹陷东部缓坡带和东道海子凹陷带3个Ⅰ类区带,以及阜康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湾凹陷东北斜坡带2个Ⅱ类区带。
2025年05期 v.32;No.176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5K] - 戴欣洋;师良;范柏江;
广泛开展的针对页岩的解吸实验,推动了页岩气气体组分以及碳同位素领域的研究,但利用气体组分识别气体运移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不同构造部位的页岩样品,开展可对比性的解吸实验,对页岩气气体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差异进行刻画,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深入分析气体运移的控制因素,厘清页岩气的运移规律,为气体的运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页岩的有机质丰度高,生烃能力强,其总有机碳含量、游离烃含量、热解烃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10%、3.29 mg/g和6.43 mg/g。但页岩的解吸气含量偏低,平均解吸气含量为1.39 m~3/t。通过系统分析解吸气体组分特征,发现长7段页岩气为油型气,属于干酪根热解成因气。基于运移作用的强弱,可将研究区长7段页岩气划分为原位生成气、原位残留气和运移聚集气3种类型。原位生成气主要赋存于生烃中心带未经历明显运移的页岩储层中,具有解吸气含量高、N_2含量低、CO_2含量高、碳同位素偏重的特征。运移聚集气则富集于构造高部位或断裂带附近,表现为解吸气含量低、N_2含量高、CO_2含量低、碳同位素偏轻等特征。原位残留气则介于原位生成气与运移聚集气之间,主要分布于生烃中心外围过渡区域。
2025年05期 v.32;No.176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 薛子鑫;朱强;刘仁静;姜振学;李冬梅;李孝刚;马晓昌;李长海;
西加盆地下三叠统M组致密粉砂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但存在颗粒粒度细、储层孔渗极低、沉积成岩过程复杂、层系间岩石组构差异大、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地质甜点预测精度低、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为更好地摸清储层特征,实现高效勘探开发,亟需加深储层致密化过程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在岩心描述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方法,确定了研究区下三叠统M组3套主要层系的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其成岩—成储过程并划分了致密化成因类型。结果表明:M组致密粉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喉半径集中于10~150 nm,属于特低孔、特低渗透储层。M组成岩作用类型以压实、胶结、交代作用为主,总体处于中成岩A—B期,溶蚀作用在LE层相对发育。受沉积环境差异的影响,M组3套层系的成岩增、减孔过程存在差异,LC层以压实减孔作用为主,碳酸盐胶结减孔作用为辅;LE层以碳酸盐胶结减孔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一定程度改善了储层物性;LG层泥质含量较高,以早期压实减孔作用为主。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及增、减孔作用强弱程度,将LC、LE、LG层粉砂岩致密化成因分别划分为原生混杂成因、次生胶结成因及原生细粒成因。
2025年05期 v.32;No.176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7K] - 彭秋;车国琼;李顺;高崇龙;杨建东;纪友亮;马梓珂;董志武;刘博文;许楚昊;罗弘;
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广安须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储层整体物性差、含水饱和度高且储量动用难度较大,气藏仍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明确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对于认识其甜点特征、成因及气藏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广安须四段储层各类实验分析资料及试油资料,应用孔-渗统计分析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及试油测试法3大类方法,经验统计法、孔-渗交会法、水膜厚度法、压汞参数法、J函数法、试油法、分布函数曲线法7小类方法分别确定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为避免单一方法所产生的较大偏差,采用将各方法所得结果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研究结果表明,广安须四段储层主体为中、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整体表现为中等-较好的成分成熟度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98%,平均渗透率为0.86×10~(-3)μm~2,主体为低孔渗-致密储层,且含水饱和度较高,平均可达65.17%,储层非均质性强。7小类方法确定的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3.2%、6.5%、6.1%、6.5%、8.1%、3.2%、9.5%,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0.193×10~(-3)、0.189×10~(-3)、0.055×10~(-3)、0.163×10~(-3)、0.089×10~(-3)、0.123×10~(-3)、0.211×10~(-3)μm~2,通过求取算术平均值最终确定的广安须四段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6.2%,渗透率下限值为0.146×10~(-3)μm~2。
2025年05期 v.32;No.176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 宋鹏;臧金鹏;肖文联;石坚;董於;杨卫国;
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矿物组成复杂、岩性差异大、在水力压裂后不同气井的产能差异明显,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储层岩石压裂后形成的缝网形态存在差异,而这取决于储层岩石的脆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顺98区块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岩样开展岩石力学、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岩石孔喉结构分析等实验。获取致密砂岩的动态和静态力学参数、矿物组成和含量、孔喉结构,并进一步计算岩石动态脆性指数、静态脆性指数、矿物脆性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致密砂岩的动态弹性模量大于静态弹性模量,动态泊松比大于静态泊松比,且相同区块动-静态力学参数间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进而建立动-静态力学参数转化模型,针对同一岩样,脆性指数表现为静态>动态>矿物;基于各矿物含量与静态脆性指数曲线图,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安塞区块致密砂岩储层的脆性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碳酸盐矿物;不同区块的脆性指数存在差异,静态脆性指数表现为顺98区块>安塞区块>吴起区块,结合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脆性指数不仅受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也受岩石孔隙度、孔隙连通性、非均质性影响;在矿物组成相同的前提下,其岩石非均质性越弱、孔隙连通性越好、孔径越大,则脆性指数越大。
2025年05期 v.32;No.176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王伟;党海龙;康胜松;肖前华;丁磊;石立华;
为了准确高效地表征致密油储层孔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进行评价,采用Z-Score方法对特征属性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应用Optuna超参数优化框架对模型的超参数进行调优,建立了一种基于LightGBM算法的孔隙度预测模型,与GBDT和XGBoost算法模型进行了预测效果的综合对比,并利用SHAP算法对LightGBM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了可视化解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ightGBM模型在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上的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84和0.855,模型预测准确度高、泛化能力强,综合预测效果好于GBDT和XGBoost模型。应用SHAP算法对LightGBM模型结果的可解释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LightGBM孔隙度预测模型最重要的5项测井参数为密度、阵列感应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在研究区某单井X致密层段孔隙度的预测实例中,LightGBM模型预测准确度达93.9%,分别高于GBDT和XGBoos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86.53%和89.08%;训练时长为0.016 s,分别为GBDT和XGBoost模型训练时长的0.096倍和0.025倍;预测时长为0.01 s,分别为GBDT和XGBoost模型预测时长的0.42倍和0.19倍;LightGBM模型的预测效率相对GBDT和XGBoost模型具有明显优势,其在取心井段上对孔隙度的预测误差更小,预测能力更强,且能更好地拟合低值孔隙度。该方法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单井致密层段获取完整准确孔隙度分布的难题,而且提高了孔隙度预测的精度和效率,对致密油储层的评价及高效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32;No.176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4K]